古筝教学心得
------张家港市少年宫 王惠珠
作为一名业余古筝教师,在古筝普及教学这块领域里已默默耕耘了十余年,在多年的教学中本人也取得了些许成绩,在每年的各级各类比赛中我的学生们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在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也摸索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在这里谈一下我粗浅的体会:
1. 加强入门基础训练
俗话说:“基础不牢,天摇地动。”对于初学古筝的新生来说,古筝弹奏的入门基础手法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手形、音色、速度,因此我特别重视对新生入门的基础训练,一开始从不急于赶进度,而是慢中求稳,稳中求细,细中求精。在学习考级曲目之前,就把项斯华的《每日必弹》作为重要教材,训练双手的弹奏,事实说明长期通过这些指序的练习,学生们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得到了很好地训练,为弹好曲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扎好节奏和音准两个口子
节奏是音乐的原动力,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而节奏的训练与掌握至关重要!因此新生第一学期开始我就利用每次上课前五分钟时间用唱谱划拍的方法进行1~2条节奏练习,在坚持不懈的训练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节奏,从而不再使今后的教学陷入无止境的节奏纠正过程中,减少了给教学带来的麻烦,也缩短了乐曲的学习时间。对于音准训练,不管是半音还是滑音都必须先有单独的3~4节课的曲外练习,再使用到曲中,然后在以后的曲子中用正误对比法,通过不厌其烦地反复示范,教会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辨别。长期坚持,学生听觉的敏锐度就可提高,会用耳朵“检查”自己弹奏的每一个音符。
3. 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古筝表演是视听艺术,观众不只要听觉的享受,还要视觉的美感。所以,当弹奏方法与演奏速度和节奏、音准等一系列问题都相对解决较好时,就要去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只要学生们能完整地演奏任何一首有一定音乐背景的乐曲时,老师就要给他们把音乐背景讲清楚,要做音乐呼吸上的处理,包括抬臂落臂、提腰弯腰的肢体语言训练,还要做强弱上的要求,尽力让学生领悟音乐的美感。音乐表现力问题越早训练越好,不要等已弹到较高级别,技术问题也不是很严重时,弹起琴来身体却还如木偶般呆板,声音还像白开水一样平淡乏味不感人。对于音乐表现力的训练,我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教师亲自示范。示范演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不可或缺。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结合着到位的演奏示范,把优美动听的音乐展现给学生;
第二:欣赏古筝演奏家现场音乐会。最近几年,我们陆续邀请了王中山、刘乐、任洁、苏畅等著名古筝演奏家来少年宫为学生们现场演出。大师们近距离地精彩表演,不仅使学生们感受到了演奏的魅力,还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第三:观摩名家影像资料。平时我经常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名家碟片,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体会不同风格的演奏。
通过上述努力,学生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对音乐的感悟和表现力,因而在许多演出、比赛中,学生的表演总会让观众、评委有眼前一亮之感。
4. 密切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我们从事的是古筝普及教育,再加上我们的学生一般学琴年龄偏小、玩心重,每天有家庭作业,而且很多家长未曾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小孩还课还不上,学习进度上不去,最后导致恶性循环,小孩、家长、老师在被迫无望下停止了教与学的关系。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和家长充分沟通以及激发家长的积极性显得尤为关键。无数事实证明,学生的坚持来自家长的坚持,学生的放弃来自家长的放弃,每一个出成绩的学生背后都有着家长们的严格督促和热情支持。不少优秀的家长本身就在长期辅导过程中成了内行,甚至直到自己的孩子进了专业院校,他们依然有一定的辅导能力。总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学生、家长三者默契配合,相辅相成,必将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以上这些是我对古筝教学的一些浅薄见解,点滴之见,是为引玉之砖,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